祭祀禮儀

濟安宮參拜的禮節

「敬天尊祖」為我國五千年來的傳統,乃是對於自然界神鬼的一種崇敬與畏懼,而貫徹於風俗習慣中,形成了我國固有文化之基礎。 數千年來,當人們的生活陷入苦難低迷的時刻,拜拜都能充分發揮使人精神、心靈得到安謐與寧靜之作用。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明末清初,閩粵移民冒險犯難渡台開拓新天地,在茫茫未知世界中,只有依賴由家鄉帶去的守護神或香火作為庇佑與精神上之慰藉, 因此歲時節令或婚喪喜慶皆須祀神、祭祖,或至寺廟焚香頂禮膜拜,祈求祖先庇佑與神明消災賜福。而祭拜之時,須照既定之儀式,一般的祭祀、禮儀大致如下:

一般之祭儀:首先要備齊牲饌祭品,然後點燃神案前的蠟燭,並向神明獻酒、獻茶,接著焚香迎神,敬酌第一次酒後,可擲筊請示神明降臨否?

神明既降,就酌第二次酒,並將心中所想祈求之事稟告神明,再擲筊神明是否應允?等第三次敬酒後,就焚燒金紙,稍後再擲筊請示神明是否餐畢?若餐畢,則燃放爆竹,再持酒潑洒金紙灰燼,才算禮畢。

徒手拜拜:拜拜祈神首重誠心,所謂「心誠則靈」,因此入廟中若未備香燭,仍能誠心誠意合掌膜拜,也能得到神明之庇佑護持。

跪拜:佛道中三跪九叩,五體投地,都是對神明表達極致的誠敬,所謂三跪九叩,乃是一跪三拜,拜時頭須觸地,三跪則九拜。至廟中拜神,

若神案設有多處,則先拜天公,再拜廟之主神,接著拜從祀諸神,以神格之高低定祭拜之先後,若面旁尚有神尊,則先右後左。

焚香:焚香膜拜始於道家,今佛道混淆,民間拜佛亦皆焚香,燃三柱香表「尊三清」即「三陽開泰」之意;三清就是指「上清、玉清、太清」為道家的三清境。若香案多處時,可多燃香,但需以奇數為限(凡陽事皆用奇)不可用双數,因「双」屬陰,並與「喪」諧音,喪事或陰神時才用雙數,又插香時不分男女皆用左手插香。

祭品:祭品牲饌的種類很多,一般而言,牲禮有三牲、五牲之分;五牲為豬肉、雞鴨、魚、卵(或以其他東西代替)等,是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城隍爺等較大的祭典時使用。三牲乃是在五牲中任取三種,用於拜土地公、灶君公,而日常一般的子祭祀亦可使用。又可將三牲簡化為小三牲,即用雞蛋代替雞,用一片小豬肉象徵一大塊豬肉,用花枝、魷魚代替魚,這是用於「祭觧」「謝外方」或犒神將、神兵等祭祀,還有祭孔時依古禮應具大牲以全牛、全羊敬拜;又在團體性的祭典時,以大豬或全豬、羊各一隻的習俗,俗稱「殺豬公」。而現在民間拜神佛都以鮮花或四季之水菓,並無太多禁忌,惟民間一般不用番石榴、蕃茄,固其繁殖需經浸尿(便道)之過程,恐有不潔而褻瀆神祇之嫌,又道家不拜李子,因為相傳老子姓李,固避其名諱而不供拜李子。此外凡圓形之果較受歡迎,因取「圓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