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尊祖」為我國五千年來的傳統,乃是對於自然界神鬼的一種崇敬與畏懼,而貫徹於風俗習慣中,形成了我國固有文化之基礎。 數千年來,當人們的生活陷入苦難低迷的時刻,拜拜都能充分發揮使人精神、心靈得到安謐與寧靜之作用。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明末清初,閩粵移民冒險犯難渡台開拓新天地,在茫茫未知世界中,只有依賴由家鄉帶去的守護神或香火作為庇佑與精神上之慰藉, 因此歲時節令或婚喪喜慶皆須祀神、祭祖,或至寺廟焚香頂禮膜拜,祈求祖先庇佑與神明消災賜福。而祭拜之時,須照既定之儀式,一般的祭祀、禮儀大致如下:
一般之祭儀:首先要備齊牲饌祭品,然後點燃神案前的蠟燭,並向神明獻酒、獻茶,接著焚香迎神,敬酌第一次酒後,可擲筊請示神明降臨否?
神明既降,就酌第二次酒,並將心中所想祈求之事稟告神明,再擲筊神明是否應允?等第三次敬酒後,就焚燒金紙,稍後再擲筊請示神明是否餐畢?若餐畢,則燃放爆竹,再持酒潑洒金紙灰燼,才算禮畢。
徒手拜拜:拜拜祈神首重誠心,所謂「心誠則靈」,因此入廟中若未備香燭,仍能誠心誠意合掌膜拜,也能得到神明之庇佑護持。
跪拜:佛道中三跪九叩,五體投地,都是對神明表達極致的誠敬,所謂三跪九叩,乃是一跪三拜,拜時頭須觸地,三跪則九拜。至廟中拜神,
若神案設有多處,則先拜天公,再拜廟之主神,接著拜從祀諸神,以神格之高低定祭拜之先後,若面旁尚有神尊,則先右後左。
焚香:焚香膜拜始於道家,今佛道混淆,民間拜佛亦皆焚香,燃三柱香表「尊三清」即「三陽開泰」之意;三清就是指「上清、玉清、太清」為道家的三清境。若香案多處時,可多燃香,但需以奇數為限(凡陽事皆用奇)不可用双數,因「双」屬陰,並與「喪」諧音,喪事或陰神時才用雙數,又插香時不分男女皆用左手插香。
祭品:祭品牲饌的種類很多,一般而言,牲禮有三牲、五牲之分;五牲為豬肉、雞鴨、魚、卵(或以其他東西代替)等,是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城隍爺等較大的祭典時使用。三牲乃是在五牲中任取三種,用於拜土地公、灶君公,而日常一般的子祭祀亦可使用。又可將三牲簡化為小三牲,即用雞蛋代替雞,用一片小豬肉象徵一大塊豬肉,用花枝、魷魚代替魚,這是用於「祭觧」「謝外方」或犒神將、神兵等祭祀,還有祭孔時依古禮應具大牲以全牛、全羊敬拜;又在團體性的祭典時,以大豬或全豬、羊各一隻的習俗,俗稱「殺豬公」。而現在民間拜神佛都以鮮花或四季之水菓,並無太多禁忌,惟民間一般不用番石榴、蕃茄,固其繁殖需經浸尿(便道)之過程,恐有不潔而褻瀆神祇之嫌,又道家不拜李子,因為相傳老子姓李,固避其名諱而不供拜李子。此外凡圓形之果較受歡迎,因取「圓滿」之意。
擲筊:所謂「拔筊」又稱「拔盃」就是用樹根或竹根作成新月形狀,有正反兩面,經常擺在神佛的供桌上,專為信徒在神前乞示吉凶禍福之用,信徒須先向神佛稟明「擲筊」的原因,再拿神桌上的「筊」,經雙手合什參拜後,再經香爐的香煙巡繞一次或三次後,即把筊投在地上,一正一反為「聖筊」俗稱「卜有盃」為神明許諾的意思,兩個都是反面為「怒筊」表示神明怒斥,凶多吉少俗稱「卜無盃」;兩個都是正面表示吉凶參半或摸不清其意的笑,俗稱「笑筊」宜將因由再詳加解說後再繼續擲,直到能辨明「聖筊」「怒筊」為止。
金銀紙:天國與冥國的紙幣,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金紙:又可分為9種,頂極金、太極金、天金、福金、壽金、中金、刈金、盆金、九金等分述如下:
二、銀紙:是冥國鈔票中最重要的紙幣,計有二種方法:其一分為六種,如大箔銀、二箔銀、中箔銀、大透銀、二透銀、中透銀;
其二分為大銀與小銀,大銀用於祭拜祖先作忌日和人逝世的時候;小銀又稱「銀仔」,沒有限定使用時間與地點,凡是與陰間打交道時都可通用。
三、紙錢:所謂紙錢是有別於金紙、銀紙,一般有下列幾種:
四、經衣、五色紙:這種類似紙錢卻又不是,經衣與五色紙都是印有衣服或器具圖樣的準紙錢。「五色紙」又稱為「床母衣」、「婆姐衣」,
而「床母」係是保護兒童之神,「床母衣」就是祭拜兒童保護之神所享用,「經衣」所拜的則以孤魂野鬼為主要。
本宮共有七個爐,香客、信眾來此膜拜時可點七炷香,先拜「天公」次拜「主祀神祇」保生大帝及主殿列爐尊神,三拜右首分殿玄天上帝等諸神祇及
文昌帝君,再至左側分殿膜拜觀音佛祖、天上聖母及註生娘娘,以及「斗姥元君」與「值年太歲」,最後至左側前殿膜拜本宮歷代廟祝之神位即告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