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安宮之古蹟文物

昭和年間製作的神恩浩蕩匾額

殿內樑上的木雕塑作品

殿內樑上的木雕作品

濟安宮之古蹟文物

走進一座寺廟,除廟宇的建築與神明為主外,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配角,如:古碑、匾額、題聯…等,昔日傳播工具不發達的情況下,因此多會以勒碑、懸匾、題聯等,做為記事流傳的方式,也正因此可成為後人瞭解舊日社會的參考與歷史研究的豐富史料。

1.古碑

古碑具有記錄與告知公眾大兩大功能…… 一般碑文的內容多以修建捐題記功告示等等,而濟安宮內共有三道大大小小古碑,分別記載著沿革東遷修建捐題等事蹟。 其中內殿有一古碑係『道光丙申年(1836)重修』捐獻碑,係東遷前的古碑,距今已有179年。 右廡廊的石碑係大正十一年(1922)孟冬建廟時的『寄附芳名金額』碑,距今亦有九十三年的歷史(2015) 左廡廊則有『濟安宮東遷記』於昭和二年(1926)慶成建碑文。這些都是廟內現存最早也是最具歷史價值的古碑文物。 碑文中各鄉紳的捐獻香油金中約略可了解當時的社會經濟與生活物價概況。

2.匾額   

匾額通常置於門楣或橫樑上,其形制一般常見以橫長形及豎長形為居多,內容有年代、頌恩揚善或表明心性的題字,文後並署獻匾者的職銜、身份、名號,讀古匾時可欣賞書法與文句,同時也可以由獻匾人的身份,了解當時在鄉鎮中的地位與影響力以及濟安宮與其他地方寺廟間來往的關係。   

現濟安宮廟內所懸置大大小小的匾額,分別置於正殿及左右廡廊,均為各地方寺廟、首長或鄉紳所獻,其中以正殿屋樑上懸有兩幅歷史悠久的匾額,是值得一看的歷史文物。   

『靈庇萬民』道光時期作品,落款已風化,本宮於民國76年歲次丁卯年祈安福醮時在倉庫發現本匾額遂由當時之董事眾弟子重新修復設立。   

『神恩浩蕩』係於昭和丁卯孟冬吉日由海山郡守從七位禮讚生所贈,換算為西元一九二七年(即為民國16年)海山郡管轄之範圍為現今的三峽、鶯歌、樹林、土城、板橋、中和、永和等七鄉鎮。 3.題聯   在濟安宮廟內的題聯分別出現於三川殿、東門、西門等大門入口的石壁門框上,以及前殿、正殿的柱列上,其作法是以陰刻方式再上金漆以凸顯其題聯,其中以正殿的四點金柱及副點柱等,在廟內整體內容上最具特色且歷史最為悠久,其內容分述如下:

柱題聯一:濟世湧靈泉井底疑通潭底路      安民留美蔭樹林豈滅杏林春

柱題聯二:濟世利民弗為相竟為醫德遍閩南不朽      安上全下既活人又活國恩同潭底倨深      (大正十四年秋月置)

柱題聯三:濟世著良方繼孫許丹鼎宏開慈心保赤      安貧辭厚祿歷宋明紫泥疊錫天眼垂青      (大正乙丑仲秋吉旦)

柱題聯四:濟百萬生靈蹟託銀同留一真      安三千世界神臨潭底庇群黎      (大正乙丑年孟冬 白圻英撰)

柱題聯五:濟世著良方洵不而饒相業      安民占勿藥妙有樞以轉天心      (大正乙丑年孟冬 陳炳煌撰)

柱題聯六:濟世渡慈航水到無波潭底靜      安民登壽宇春回有象樹林青      (大正乙丑年孟冬 劉育英撰)

柱題聯七:濟斯民自宋以來自明以來孰如大帝      安若素賜官不受賜錢不受的是真人      (大正乙丑年孟冬 李伯西撰)

4.正殿龍柱   

置於正殿前左右對稱的一對龍柱石雕,其設立的年代為大正乙丑(西元一九二五年)季冬吉旦,特色是一條龍身盤踞於柱上,龍首均由下向上仰望,且龍臉及眼睛均朝向濟安宮建物的中軸線,在左龍柱的龍尾並雕有八仙相伴,在右龍柱的龍尾則是雕有觀音及眾多位仙女相繞,據說龍為四靈之首,不僅能在空中飛翔,而且還能在地面行走或水中潛游,無所不能,在古代只有皇帝及寺廟才能採用的裝飾題財。

正殿龍柱

 

5.保生大帝的分金樹   

濟安宮後埕有一棵膾炙人口桑科榕屬的老榕樹,是一九二三年潭底老廟東遷至現址時,經扶乩卜地,由大帝親選廟址在其分金處以倒裁方式種下樹苗為記,迄今樹齡已達九十歲,但仍枝葉茂盛,生機無限(二O一五年樹圍約四公尺、樹高約十五公尺)。據樹林地方耆老說,樹苗當初是以倒頭栽方式植下的,所以才會長的特別高挺,又說老樹底下埋有一鎮殿八卦,能逢吉避凶。

6.環保金爐 本宮廟埕左側原有一傳統金爐,每日香火鼎盛、但亦帶來大量煙與灰的困擾。2004年本宮特延聘專家於廟埕右側設計乾式環保金爐一座,此爐不但可完全燃燒,無煙灰之困擾且其灰燼且可直接輸入容器裝袋外運作農作物肥料。本金爐歷經設計施工測試修正並加彩繪剪花裝飾,於2007年完成驗收正式啟用。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本宮雖使用環保金爐,但為更環保,本宮已採金紙減量之方式並逐步朝向環保金紙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