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宮主祀神祈係保生大夲,帝姓吳各本字華基民間俗稱「吳真人」或「大道公」,生於宋朝太宗皇帝,太平興國四年(979)三月十五日於福建泉州同安縣,白礁鄉,祂是一位道德高尚醫術高明的神,也是醫生與藥商所奉祀的保護神。 帝少時即飽覽群書、勤學、歧黃醫術,年長以懸醫濟世為志業,拯救黎民之苦痛,並得西王母授以軀魔逐邪的法術,成道後屢現神蹟,有點龍睛、醫虎喉。助軍平亂、起死回生,泥馬度康王。化身顯靈用絲線把脈,醫治明成祖元配孝慈皇后之乳疾,明成祖洪熙元年敕封「恩主浩天醫靈妙惠真君,無極保生大帝」。 帝於宋景祐三年(1036)農曆五月初二午時羽化昇天,享年58歲,其在世時救人濟世,昇天後常顯化庇祐,深得崇敬,經歷代皇帝敕封,並造宮殿頌詠聖澤沐化黎民百姓,庇祐萬民。
有一次,大帝要往山林採藥煉丹,經過桑林看見一堆人的枯骨,祂撿起來一看,只見那堆骨已經失了左腿骨一支。 大帝於是取了一隻柳樹枝代替那左腿骨,及時畫符唸咒,說也奇怪那堆枯骨即刻變成人形。原來是一個童子,那童子站立起來,啼啼哭哭,說要尋找主人。大帝問他是什麼緣故?童子答說:「我伴主人要去同安之縣接任,行到山林,突被老虎衝散,老虎把我咬死(枯骨欠左腿骨,就是被老虎吞食),現在不知我主人的下落」。大帝勸他不必啼哭,我可以收你為陪伴書童。於是命他攜藥籠同行,到了途中,遇見他的主人正是同安縣知縣,姓江名仙官。他一見到書童很驚喜,問他:「你原來就是我的書童,你與我同往同安縣,赴任途中,遇見老虎,你被老虎咬死,為何現在還活在世間?」大帝便將起死回生之法從頭至尾說了一遍。那江知縣去告訴上峰,上峰半信半疑,問大帝說:「你既然有起死回生之法,可是能轉生為死嗎?」大帝點點頭,及時施符唸咒,放在水碗中,步罡踏斗,做法一變,那書童時又變成一堆枯骨。 江知縣看見大帝法力無邊,知道不是凡人,便懇求大帝收為徒弟,他已醒悟人生在世,爭名奪利終久無用,不如跟隨大帝修身學道。 大帝及時允准,收為門徒。江仙官再求大帝施法,將枯骨再化成書童。嗣後,江知縣返回衙門,將遇見異人,收為門徒的事,一一告訴張師爺(及張聖者),並表明願意棄官跟隨大帝隱居修道,並將官印交給他。張師爺得此仙機,也感覺到道法無窮,深悟爵祿榮華終是一無所得,天下既有此異人,豈能錯過,所以他也趁此機會棄官同行。 至此結草盧,隱居修真鍊道,終成正果。
宋仁宗的明道元年歲次壬申西曆1032年,漳州、泉州兩地方因久旱不下雨,以致發生飢荒,人民叫苦連天,無米可炊者比比皆是。 大帝聽見了這消息後,便搭蓋了一作高台,台上樹起一面大旗,親自登台步罡踏斗作法,向民眾宣布十天之內,有大船載米前來救濟;民眾半信半疑,望天等待那一天的來臨。不覺十天已到,果然有大船數十隻載米前來救濟。大帝按照人口的多寡分配糧食,而且不計較本錢;漳泉兩州災民,聞此濟米的消息,招兄呼弟接踵而至,接受配糧的一時人山人海。其實大帝在調遣神兵將去挽米糧濟急。經過了月餘,糧食因而不缺,地方才告安定。大帝有此慈悲,救災救難,漳泉兩郡災民皆得飽食,個個都感謝大帝功德無量。 不久登了帝位,在臨安建都,那時曾派人四處查訪,始知是大帝顯赫保駕。
當宋高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按高宗即康王,是徽宗皇帝的第九子),大金國金术兀領兵侵犯中原,守軍無法抵敵,將太子康王送給金邦為質。經過長久的歲月,康王思念中原。有一夜,他看見月色明亮,便偷偷離開,步行到崔子廟,可是沒有馬匹是不能逃脫的,他正在焦急的時候,忽然聽到廟的廊下有馬嘶。他即刻跳上此馬逃走。當康王逃到江邊時,只見後面金兵快要追到,他急得舉頭仰天祈神保佑;說也奇怪,頃刻間看見神兵阻住金兵,那時康王又看見雲端露出旗旛,寫著大帝的名號。這是大帝顯聖護駕。康王逃回中原。
寶慶三年歲次丁亥西曆1227年,時太后患病沉重,請太醫施診不能痊癒,太醫啟奏理宗,出榜廣招賢士,無論何方人士凡能醫太后痊安者重賞酬答。大帝化為凡人,到城內賣麥芽膏鳴鑼數十響。古時不是官員一概不得隨便鳴鑼,大帝當時即因鳴鑼而被皇城兵士扣補問罪,責他因何青天白日鳴鑼?大帝說:現在太后有病,皇上出榜求醫,我有特製藥品能醫太后,可是無人引進,所以我才鳴鑼,望代為引進,奉上朝庭。守皇城的官員即時引他到五門候旨,不久皇上有旨傳大帝進殿,皇上問大帝:「你何方人氏,有何藥方可以醫治母後的病?」大帝實告姓名住址,並說:「現在太后的病喜食甜物,我以麥芽配合糯米精煉成膏,又甜又甘,又能收濕,可以治癒太后的病症。」皇上立刻命大帝在宮殿內精煉,親視煉製,不久精煉成膏,成皇上試食,果能既甜且甘,即時傳旨命太監送到後宮與太后服用。太后服過此方後,立刻便身輕氣爽明目,病症痊癒一半。皇上龍心大喜,即時賞金賜爵,但大帝金爵都不願接受,只希望皇上賜他販賣麥牙膏可以鳴鑼於願便足。皇上准奏。據說後日鳴鑼賣麥芽膏就是當時大帝受皇上敕賜而來的。大帝辭別皇上時,騎上白鶴飛去,皇上始知不是凡人,派官四處查訪,方知就是白礁英惠侯,皇上感念醫母后之恩,乃增封康祐侯。
明成祖永樂七年西曆1409年,文皇后患乳病非常沉重,好幾位太醫雖悉心醫治,仍然無效。太子眼見母后病危,十分焦急,於是出榜重賞徵求名醫。大帝化為道士上京拆榜,入朝請謁,太子傳進問其姓名住址,大帝以實告住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姓吳名本。太子轉告母后。皇后聽說,心理雖想早日痊癒,卻羞與道士相見。大帝知道她的意思,即說祇將絲線掛在太后病處,我在門外診療,任何病症都可以看得出。於是太后便密令內侍將絲線結在貓腳,請道士診察;大帝診後說這不是熊也不是豹恐怕是貓。太后又令將絲線結在門鐶中,再請道士診察。大帝診後又說,這是金木性,不是人的脈搏。太后經過一再試驗,他都知道真假,太后不勝驚異,這才將真的絲線放在乳部,我在屏外對絲線燒炙,就可以立刻痊癒。依照他的方法燒炙,果然應驗,乳病馬上就好了。太子感激道士醫術妙手回春,要贈送千金為禮,大帝不受,要賜爵,大帝又固辭,旋即飄然騎鶴飛去。 太子這才知道,他不是凡人。
相傳保生大帝有一次前往山中採藥,途中遇到一隻老虎;老虎先前吃了一名婦人,因一根骨頭梗住咽喉而在生死掙扎之際,保生大帝於心不忍,遂以符水醫治老虎。又傳,有一隻巨龍因害眼疾,化為人身求治;大帝識破其身分,並以符水點於龍眼,治癒其眼疾。興濟宮正殿左、右牆壁「畫龍點鱗」、「醫虎咽喉」的浮雕壁畫,喻意保生大帝「治龍眼、醫虎喉」的神蹟。